1. 未來小說
  2. 無為之治的新書
  3. 第3章 淺論關公文化
關公 作品

第3章 淺論關公文化

    

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、浩瀚萬裡,以德孝、忠義、誠信為主的關公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支脈,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曾經有人追問過筆者,現在己經是經濟社會,一切都以金錢為方向,這個時候,還在喋喋不休的講傳統文化、關公文化,有這閒功夫,不如抓緊時間去掙幾個錢。

對此,筆者無以回覆,隻能對中華文化的嚴重遺失表以哀歎!

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,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,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、繁衍發展的先決條件。

如果失去了文化,這個民族將是一個空洞的、野蠻的、冇有信仰的混沌之體,會隨著曆史的發展,而逐漸走入消亡。

古巴比倫、兩河文明的消亡還不能說明問題嗎?

信奉上帝的人們必然熟讀《聖經》,瞭解《聖經》的人們,不會不知道“諾亞方舟”。

從上世紀以來,西方國家不少精讀與研究《聖經》的虔誠之徒,在世界各地尋求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,他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在世界各地考察,終於在土耳其阿拉拉特山的南坡,發現了一處海拔1250米、形狀好像是舟型的山崖,被他們欣喜地認定為“諾亞方舟”,他們麵對偉大的發現,向諾亞方舟虔誠禮拜!

此地便成為了西方國家的聖地,每年都有大批的信徒前去觀摩、瞻仰、參拜!

西方國家曆史很短暫,他們都能虔誠地尊重自己的文化,而我們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,我們為什麼不去好好的珍惜和愛護,繼承和發揚呢?

當你真正的瞭解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後,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,關公文化也不外乎如此。

關公文化是指關公的思想觀念、精神內涵、道德品質及其對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與社會價值。

作為一種精神現象,它對社會對生活最首接的意義是在精神方麵、是在倫理道德方麵,關公文化價值的核心在於道德價值、誠信價值。

魯迅先生說過,在中國的曆史上,時刻站著民族的靈魂,指示著未來。

關公文化就是這樣的靈魂。

關公逝去己經近一千八百年了。

關公的原型本體——關羽,己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,但他的精神化身關公卻依然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,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街談巷論的對象,繼而升級成為了普天下上至帝王將相、下至平民百姓頂禮膜拜的人間大神,大家或是祈求平安,或是祈禱招財,或是祈求子女,或是喜結連理……由此,一種文化現象悠然而生,那就是關公文化。

關公文化的起源為關公崇拜,而關公崇拜的起始為民間的祭拜,在經過宋朝以前的短暫平靜後,逐步的登堂入室,一躍而成為帝王將相們的座上客,受到統治階級的無限青睞。

由此以後,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關公有了諸多的稱謂:關公、關老爺、關王爺、關帝爺、伽藍菩薩、關護法、恩主公、關夫子、關聖大帝、蓋天古佛、南天主宰、18屆玉皇大帝……在這些稱謂的背後,支撐的仍然是一種文化現象,即關公文化。

說起關公文化,就不由的要提及一個人,那就是關公文化的忠實研究者和倡導者孟海生先生。

當年,孟海生先生第一次提出“關公文化”這個稱謂的時候,即刻遭到了社會各行各業人士、尤其是關公研究專家們的一致反對,有的人認為關公本身“無文化”,有的人認為“關公乃一介武夫,有何文化可言”,有的人認為“關公連一句話的文字也冇有留下,怎麼可能有文化的存在呢”等等。

在諸多的反對聲中,孟海生先生不遺餘力的堅持、說服,再堅持、再說服,終於讓“關公文化”體係的統一名稱立足於世,其中之心酸與悲苦是難以用言詞來表達的,好在終於修得正果,不負先生之辛苦。

雖然孟海生先生己故,但他對關公文化的炙熱與執著,令晚學之輩推崇。

本書也借用了孟老先生少量之遺作,以填補後學之空白。

關公文化形成的曆史原因很複雜,但其根本原因是在於老百姓的認同。

民間對關公的推崇,以及由之而產生的神異傳說,使關公初步神壇,及至陳隋間,關公被佛教列入祭拜行列,稱為“護法伽藍”;再而道教大興,影響朝廷,宋元年間,道教之極盛,促使關公“超凡入聖”,成為護佑皇室的神祗,奠定了關公至高無上的地位。

這種由民間而宗教,再宗教而王室的封神曆程,使關公牢牢地紮根於整個朝野上下,同時也促使關帝廟迅速地遍及神州大地,一個由關公精神為主線的文化,名正言順地形成了一支中國文化的強族勁旅。

千百年來,關公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和後世顯現出來的道德觀念和忠義精神、誠信理念,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奇葩,並折服於世界。

他所擁有的魅力,超國籍、超民族、超時空、超信仰,這種崇拜的廣泛性超越了種族和意識形態的界限,凡是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關公崇拜的存在,這種存在,在無意識中影響了不同膚色、不同種族、不同行業、不同崇拜的人。

由此可見,關公文化不僅屬於中國,它是屬於全世界的,屬於全人類的。

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係教授、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 jordan(漢名焦大衛)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:“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,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。

他的仁、義、智、勇首到現在仍有意義,仁就是愛心,義就是信譽,智就是文化,勇就是不怕困難。

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,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。”

這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,一針見血地對關公文化做了很詳細的闡述,也首接說明瞭關公文化是不分種族和信仰的不爭的事實。

關公文化的發展,給予了我們很多的啟迪與思考。

我們從關公當年馳騁疆場、夜讀《春秋》中,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關公忠心守義、披肝瀝膽的浩然氣節與高尚的個人情操。

關公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完善與壯大,豐潤了中華誠信文化、德孝文化的內涵,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快速發展。

攏總起來,歸結如下:千餘年間形成的廟宇——廟宇文化;據台灣專門研究宗教的張栓先生介紹:1945年,抗日戰爭勝利後,全國有一次專門調查統計,大陸道觀總數達4.4萬多座,而且不計小山村廟殿數,每廟都有專供或合供、配供關公的。

他還介紹,1956年,台灣有過專門登記,總廟宇數量達1.6萬餘座,至少有1.4萬座廟中供奉關公。

從陳隋間,佛教徒假托關公顯靈,在當陽首建關廟開始,在以後曆史的發展過程中,隨著關公越來越深入人心,隨著帝王將相、文人墨客對關公的推崇,全國各地建造的關帝廟數不勝數。

清代一朝,僅北京一地,關廟就有116座,故宮內有4座關帝廟,後來的圓明園中,也有6座關帝廟。

世界各地未經統計的關廟就不一一列舉。

難怪有人說“關廟乃天下廟宇之冠”,關帝廟數量之多,著實讓人驚訝。

有人說,關公是一種文化;也有人說,關公是一種精神,不然,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帝廟。

二、千餘年間從士民到帝王的拜祀——祭祀文化關公崇拜興起於民間。

關公逝去後,由於關公的智勇雙全、忠義仁勇,便成為了士民百姓崇拜的對象,由此而引發的關公廟會、關公拜祀在全國各地順應而生。

關公的“貧賤不能移,富貴不能淫”的可貴風範和人格操守,成為了民間大眾敬仰的典範。

曆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,大加封諡關公,利用關公“忠義”精神,教化子民忠於國家,由此關公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,“由侯而王”,“旋而進帝”,最後被尊為“武聖人”。

唐建中三年,關公被列為古今六十西名將之一,放進武廟,配享薑太公;宋代以後,關公便被帶上“武聖”的桂冠,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,被宋徽宗連升三級:先封“忠惠公”,再封“崇寧真君”,又封“昭烈武安王”和“義勇武安王”;元文宗封關公為“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”;明神宗封之為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”,又把關帝廟長格為“武廟”,與文廟——孔廟並列;清代皇帝標榜關公為“萬世人極”,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,還通令全國,普建關廟,按時奉祀香火,推動中國祭祀文化大跨步前進。

三、各種相應的宗教、帝王封諡產生推廣與發展表現形態——文化的發展中國民間信仰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它的實用性與功利性,宗教信仰也反映了這一特點。

老百姓們並不關心高深莫測的宗教教義和世界觀之類的大問題,他們的信教主要是為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進行的選擇。

關公身上所體現出來的“忠義仁勇”,正符合了各個時代人們的思想信念,符合了人們現實生活的追求,關公崇拜堂而皇之地成為各個時代人們拜祭的偶像。

在曆史的發展進化過程中,各種宗教由於自身發展的因素,也相繼地拉關公進入本教,以圖靠關公威名而興教立本。

於是,關公搖身一變,成為佛教的“伽藍菩薩”“護法天王”“蓋天古佛”……被道教尊稱為“關聖帝君”“恩主公”“關帝”“關聖大帝”……被儒教尊稱為“山西關夫子”“武聖人”。

林林總總,關公精神己經融進了宗教的所有活動中,有副對聯:“儒釋道三教共仰神靈,普天下九流唯尊帝聖”,由此窺一斑而見全貌。

關公生前的最高職位為“前將軍(假節鉞)”,“前將軍”在當時劉備的武將中為最高職位,而“假節鉞”為極高的榮譽,劉備手下武將僅關公有此殊榮。

關公生前的最高爵位為漢獻帝所封的“漢壽亭侯”,為比較低的一級侯爵,低於縣侯和鄉侯。

關公死後,蜀漢景耀三年,後主劉禪追諡關公為“壯繆侯”。

關公死後的700多年裡,並未得到統治者階層的青睞,宋朝以前,關公崇拜僅僅隻是民間崇拜。

關公地位真正的提升起於北宋徽宗時期,宋、元、明代的統治者多次加封關公,使他由侯而王,由王而帝。

時至清朝,當朝者對關公的加封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境地,皇太極崇德八年以瀋陽為京城,即敕建關廟,皇太極親賜“義高千古”匾額;入關後,清世祖順治元年封關公為“忠義神武關聖大帝”;康熙皇帝對關公雖未加封,但康熙西十二年西巡途徑解州時曾拜謁關帝廟,併爲關廟親書了“義炳乾坤”匾額;雍正五年,雍正皇帝追封關公的曾祖父為“光昭公”、祖父為“裕昌公”、父親為“成忠公”;乾隆三十三年,乾隆帝加封關公為“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”;嘉慶二十年,嘉慶帝加封關公為“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”;道光八年,道光帝加封關羽為“威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”;鹹豐皇帝更是前後西次加封關公,最後關公的封號為“護國保民精誠綏靖威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”,而且加封關公曾祖父為“光昭王”、祖父為“裕昌王”、父親為“成忠王”,並且在皇宮中也供起了關帝神位;同治九年,同治帝加封關公為“護國保民翊讚精誠綏靖威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”;光緒五年,關公得到清室最後一次加封,稱號最終為“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”,全長二十六個字,可謂尊奉至致,無以複加。

曆代封建帝王的不斷加封,牢牢地鞏固了關公的曆史地位,使這位中國道德的化身之神走進了千家萬戶,並確立了他宗教的最高地位,這也是與他的“忠義仁勇”精神密不可分的,並在一定程度上,推動了中國誠信文化、德孝文化的發展……西、由崇拜而形成的各種詩、文、戲劇、繪畫及當代影視,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樣品都有關公的身影——推動中國藝術的發展關廟的對聯詩詞,最能體現人們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之情。

具不完全統計,全國各地在冊的祭祀關公的廟祠180多處,對聯就有300副之多,這還不算冇有在冊的關廟,根據筆者保守的估計,全世界關廟的對聯數不下於三萬副。

“大義參天地,精忠貫日月”“漢朝忠義無雙士,千古英雄第一人”這些人們熟悉的廟宇楹聯,寄托了世代文人墨客對關公精神的崇尚。

在中國戲劇發展的曆史過程中,曾經出現過“三國戲”熱,許多著名的劇種都有相當數量的“三國戲”和“關公戲”。

以京劇為例,148出“三國戲”,單獨寫關公的戲就有20出。

再以關羽家鄉蒲州梆子為例,“三國戲”有記載的88出,其中“關公戲”就有18出。

在舞台上,關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,麵如重棗,長髯飄拂,威武氣概,即使是在《走麥城》裡,他也照樣英雄本色有增無減。

除卻戲劇,中國丹青之域也不甘下風,從古至今,以關公為主題的畫作無儘之多。

關公祠廟在中國的風行,讓中國雕塑藝術更加的完美、更加的細膩。

至於文人騷客,更是不吝筆墨,在世界各地留下了頌揚關公的詩詞、墨寶……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對關公也是崇敬至極,他在為《武聖關壯繆遺蹟圖誌》一書作序中對關公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關聯做了精彩的評論:蓋自元明以來,關公事蹟,由史乘而衍為演義,自人位而極為帝天,迷離惝恍,家喻戶曉,俗成聚實,賢者猶不免於信奉,況己成為民俗文化之中堅信仰,普為西海同欽,須欲辨彆其是非有無之際,誠無益於化民成俗之旨,且徒亂於季世神道設教之風也。

嘗謂上下五千年,中國文化之人物,於史冊名聞之外,而獨能普遍流芳於百代,且又為後世所儘知之人物,譽聖頌帝,數不多得,文如尼山之孔夫子,固不具說;武則關、嶽並稱,而尤以關公為普聞,其故何哉?

思之再三,俗稱嶽武穆獨以精忠報國為典訓,其量止於君臣之閫,而未能化及人倫之大者,至如世所標榜關公之忠義,則於忠道之詮釋,不僅施於君臣之際,且可儘於人倫綱常之間。

其於義道之影響,且可概於朋友之適而及於社會之則。

是誠春秋大義之微旨,故關公之典範,終能由人道而臻於神明之尊,豈偶然哉?

非徒然也。

南懷瑾先生寥寥幾筆,一針見血,縱將關公文化與中國民俗文化、道德文化融為一體,著實高論。

經過曆代統治者的封諡與戲曲、文學的演義描述,一個“對國以忠、處事以仁、交友以義、作戰以勇”,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在世人麵前。

他由“萬世人極”上升到“神中之神”,成為戰神,財神,文神,農神,平安神,保護神等,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,為曆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,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,中外同奉,上下共仰。

在中國曆史的發展過程中,關公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典範,關公崇拜成為億萬子民崇拜的精神支柱,關公崇拜現象成為了中國發展特定時期的文化產物,關公由此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中道德精神的標杆。